top of page

SONIC ECOLOGY

電影放映會

維陀・嘉瑪《三千河川:森林之聲》

26.11.2020

香港文化中心 劇場

3 Thousand RIVERS: Voices in the Forest

維陀・嘉瑪《三千河川:森林之聲》

葡萄牙語及西班牙語演唱,設英文字幕

劇情概述

《三千河川:森林之聲》透過多媒體歌劇的形式,以及哥倫比亞和巴西亞馬遜河流域人們的角度,讓觀眾一窺熱帶雨林所受到的社會和環境破壞。為了聆聽直接遭受影響的人群的聲音,團隊在創作過程中與普圖馬約省、卡奎塔省、喬科省和帕拉省的一些主要河流沿岸原著民社群緊密合作。維陀・嘉瑪首齣足本多媒體歌劇改編自已故哥倫比亞人類學家羅伯托・法蘭科的著作《邪惡的白人》。內容描述 1969 年時,白人殖民者逼使在哥倫比亞亞馬遜河普萊河一帶自願與世隔絕的尤里族人與其暴力衝突。一個家庭被軍隊扣作人質在拉佩德雷拉市拘留了幾個月。經一位法國記者介入和國際社會施加壓力後,一家之主卡拉巴羅(綁架者因他長得像一位著名哥倫比亞拳擊手而為其取此名字)成功讓自己和家人脫困並重返部落的群居竹人。尤里族人至今仍自願與世隔絕。《三千河川》獲哥倫比亞亞馬遜保育團隊、「更多藝術・更多行動」和 Flora ars + natura 支持,由克勞斯親王基金和卡洛斯特・古本金基金會委約創作,並由 PangeiArt 製作。

角色

 

伊迪阿:耶撒貝爾・阿里阿斯・費南德茲(女高音)

美尼索斯:貝蒂・加西斯(女高音)

 

伊迪阿和美尼索斯兩位大洋女神不僅歌唱森林自然、川河以及社會和環境受到的衝擊,也化身森林裡棲息者,將他們的遭遇娓娓唱來。亞馬遜河流域的人們已在該地域自給自足地生活了數千年,而大洋女神則代表著這些人的抵抗和世界觀。

 

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大洋女神是大洋河神俄刻阿諾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女兒,棲息於人類無法到達的深海中。大洋女神有後代三千川河,因此象徵著水的豐饒,可以養活所有動物並成為所有植物的汁液。

 

奧卡族:懷拉・妮娜・赫卡納米豪伊

傳統印加誦唱

 

在印加的世界觀裡,哥倫比亞的奧卡族棲息於森林中的透明生物。奧卡族人可隱身觀察一切,唯有他們願意時才會現身於他人眼前。

 

卡拉巴羅:海米・洛柏斯・奇利也特奇

梅路易-梅那族傳統歌曲

1969年白人和普蕾河一帶自願與世隔絕的部落首次遇上和發生衝突。一個家庭被軍隊扣作人質在拉佩德雷拉市拘留數月。一家之主卡拉巴羅(綁架者因他長得像一位著名哥倫比亞拳擊手而為其取此名字)成功讓自己和家人脫困並重返部落的群居竹人。該部落至今仍自願與世隔絕。

幕次與場景

 

第一幕

米諾陶迷宮

 

第一場

失控的龍

 

第二場

米諾陶之舞

 

第三場

森林日記 #1

 

第四場

毒箭蛙之歌

 

第五場

森林之家

 

第六場

森林日記 #2

 

第二幕

普圖馬約河

 

第七場

雙塔

 

第八場

皇后

 

第三幕

卡克塔

 

第九場

印加儀式歌曲

 

第十場

邪惡的白人

 

第十一場

擱淺的美洲豹

 

第十二場

帝國之門

 

第十三場

也迪哥之舞

 

第十四場

我的王國

維陀・嘉瑪

 

維陀・嘉瑪為安哥拉作曲家、藝術家和研究員,擅長將科學方法論和數碼媒體與主要來自他祖國的傳統習俗和非西方知識體系結合在一起。

 

他擁有倫敦都會大學約翰・卡斯爵士藝術、建築及設計學院的數碼樂器及音樂科技碩士學位,目前為比利時根特藝術學院皇家美術及音樂學院博士候選人。其音樂作品將音樂、攝影、影像、實地錄音以及現代樂器與聲音裝置設計等多種媒介共冶一爐,用材廣博。

 

嘉瑪常與不同學院和大學合作,合作機構包括史丹福大學音樂及聲學電腦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藝術科學與科技中心及印第安納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委託嘉瑪作曲的國際級樂團和機構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克諾斯四重奏、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藝術中心、克勞斯親王基金、阿姆斯特丹藝術基金會和卡洛斯特・古本金基金會。

 

他曾為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紐約廉租公寓博物館、倫敦皇家歌劇院、西維珍尼亞州克里科學中心等機構設計樂器和裝置。嘉瑪的最新多媒體歌劇作品《三千川河:森林之聲》由卡洛斯特・古本金基金會和克勞斯親王基金委約創作,並曾在阿姆斯特丹皇宮、里斯本古本金基金會的大禮堂和波哥大的羅伯托・阿里亞斯・佩雷斯劇院演出。

 

嘉瑪目前受里斯本奧埃拉斯區委託為波埃塔斯公園創作《詩之樹》,運用特別的流動互動應用程式製造內容導向的公共藝術裝置。

創作團隊 

作曲: 維陀・嘉瑪

劇本:改編自羅伯托・法蘭科著作《邪惡的白人》

劇本改編:維陀・嘉瑪

指揮:胡兒・皮耶魯

舞台導演:奧爹盧・拉杷

服裝設計: 卡拉・費南德斯

表演控制:胡兒・佩拉爾他

燈光音響工程: 傑夫・杜博瓦

音響工程: 保羅・馬沙杜、堤阿哥・約拿他斯

影像及攝影: 維陀・嘉瑪、胡兒・皮耶魯

參與樂團:古本金管弦樂團

克勞斯親王基金及卡洛斯特・古本金基金會聯合委約創作 

哥倫比亞亞馬遜保育團隊、「更多藝術・更多行動」及Flora ars + natura支持

PangeiArt 製作

演出者

耶撒貝爾・阿里阿斯・費南德茲(女高音) 

貝蒂・加西斯(女高音)

懷拉・妮娜・赫卡納米豪伊(印加歌唱家)

海米・洛柏斯・奇利也特奇(梅路易-梅那族歌唱家)

貝德羅・奧希達(敲擊樂)

伊利恩・薩米恩托(敲擊樂)

沙樂美・巴奕斯・瑪托士(托阿弦琴)

維陀・嘉瑪(托阿弦琴、十字星手指琴、甸奴弦琴)

(中譯:秦海迪)

ACDFS_acknowledge_Logo.png

場地合作夥伴:

ASHK%20new%20logo_edited.jpg
LFS_logo_primary_lockup.jpg

本節目內容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觀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商隊提供資助 - Sonic Ecology 僅,但不以其他方式參與其中。 材料/活動(或受贈人團隊成員)中表達的任何意見、發現、結論或建議均屬於Caravanserais - Sonic Ecology的組織者 只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bottom of page